曹操听后沉默片刻,提出一个暂时的解决方案:“可以把粮食分装成小斛,暂时应急。”王垕心中有顾虑,便问道:“如果将士们因此生怨,该如何应对?”曹操安抚道:“放心,到时候我自有办法。”曹操此话虽言辞温和,但王垕却应当知道,这样的解决办法远非长久之计。果不其然,没过多久,军中就爆发了不满。
面对将士们的怨声四起,曹操决定采取行动,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。于是,在一个深夜,曹操派人悄悄将王垕召入帐中。王垕弯着腰,低着头,走进曹操的军帐,表现出极其谦卑的姿态。曹操盯着王垕片刻,微笑着问:“王垕,你的家人都好吗?”这句话让王垕的心猛地一跳,瞬间冷汗直流,他结结巴巴地回答:“都…都好。”
曹操点点头,随即面色转为阴沉,话语也变得严肃:“我想借你一样东西,以此安抚军心,你愿意借给我吗?”王垕的脸色瞬间苍白,腿也开始软了,战战兢兢地问:“丞相…您想借什么?”曹操毫不掩饰,冷冷地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:“借汝头,安军心。”
王垕瞬间明白自己难逃一死,但曹操并未完全无情,他还补充道:“放心,王垕,我会照顾好你的家人。”话音未落,王垕便被拖了出去,曹操命人将他的头颅高悬示众,宣布:“王垕是小人,他将粮食分发不公,私自盗窃官粮,因此我就地正法。”曹操用王垕的人头来平息众怒,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他。作为一个替罪羊,王垕似乎无法辩驳。
从表面来看,曹操对王垕的家人尚存怜悯,似乎是仁至义尽。然而,如果我告诉你,曹操曾说过“吾妻子吾养之”,你会不会觉得曹操的“仁义”更显得虚伪呢?
有趣的是,曹操曾对王垕说过类似的话,而另一位听到这种话的人是吕布的谋士陈宫。众所周知,《三国演义》中的曹操形象是相当复杂的,常被描绘为心狠手辣、疑心重重。为了凸显曹操的这一特质,小说中特别描述了曹操误杀吕伯奢一事,并让他说出那句经典的名言: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。”这件事直接导致了陈宫与曹操的决裂,陈宫后来投身吕布阵营,多次为吕布出谋划策,使得曹操屡屡受挫,最终不得不向陈宫抛出橄榄枝。
后来,陈宫被曹操擒获,面对曹操的招降,他毅然拒绝。在行刑前,曹操不舍地提醒道:“你若死了,你的母亲怎么办?”聪明的陈宫立即回应:“以孝治天下的人,又怎会杀别人的母亲?”曹操无言以对,转而问:“那你的儿子呢?”陈宫机智回击:“以仁治天下的明君,绝不会杀别人的儿子。”曹操被这番话噎得胸口发闷,最后只能答应:“你的母亲和孩子,我会当做自己的家人来看待。”陈宫最终壮烈赴死。
陈宫和王垕的结局有明显的不同,因为陈宫是真实历史中的人物,而王垕则是《三国演义》中根据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引的《曹瞒传》所虚构的一个角色。王垕的事件虽真实发生,但由于他并非历史人物,所以他的名字也未被历史长河所铭记。作为一个典型的替罪羊,王垕的人头用来平息了军中的怒火,也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一个小小的注脚。
值得一提的是,曹操在祭奠典韦时曾提到“王垕人头何在”,但这一句并非正史所记载哦!曹操无疑是一位擅长收买人心、巧妙处理政治斗争的枭雄,他能通过残酷的手段稳固自己的统治,若没有这种铁血手腕,如何能在乱世中称霸一方呢?
那么,你觉得王垕的死是否冤枉呢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