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遗科技/从风筝到无人机1:中国风筝的历史与文化传承
版本速递 3258 2025-11-01 09:32:43

非遗科技/从风筝到无人机:中国低空飞行器的全球领先地位与当代价值(一)

引言:

低空飞行器作为人类探索天空的重要工具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,同时也在当代科技发展中展现出惊人的创新活力。从古代的风筝到现代的无人机,中国在低空飞行器领域的发展历程,既是一部技术演进的历史,也是一部文化传承的史诗。

中国风筝的历史与文化传承

风筝的起源与历史发展

中国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东周春秋时期。根据历史记载,墨子曾用木头制成木鸟,经过三年的研究制作,开创了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。到了战国时期,鲁班改进了风筝的制作材料,使用竹子替代木头,大大提高了风筝的性能和稳定性。这一时期,风筝主要用于军事目的,如测量距离和传递信息。东汉时期,蔡伦改进造纸术后,丝帛被纸张取代,"纸鸢"作为休闲方式开始盛行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到五代时期,李邺在纸鸢头部装上竹笛,当风吹过时发出如筝般的声音,"风筝"一名由此而来。

宋代之后,风筝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文学和美术作品中,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清代诗人高鼎的《村居》诗"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"生动描绘了人们春日放风筝的欢乐场景,流传至今,家喻户晓。这一时期的风筝制作工艺更加精良,造型也更加多样化,为后世风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风筝的种类与地域特色

中国风筝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,形成了多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流派。根据《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》的记载,中国风筝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种类:

北京风筝(宫廷风筝):又称宫廷风筝,被誉为中国风筝中的"绝品之最"。它原为专供朝廷命臣、达官贵人遣兴的玩物,起源于第什里村,代表作品有字沙燕、筒式宫灯风筝等。第什里村有着200多种宫廷风筝画谱、几十种风筝口诀、70多种扎糊诀,其风筝制作技艺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,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天津风筝:以"风筝魏"为代表,具有造型优美、色彩艳丽的特点,多采用禽鸟、昆虫等形象,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。

山东风筝:以潍坊风筝最为著名,潍坊被称为"世界风筝之都"。潍坊风筝以"一体成型"的制作工艺闻名,骨架结构紧凑,飞行稳定,曾多次在国际风筝比赛中获得金奖。

南通风筝:以板鹞风筝为代表,具有独特的音响效果,放飞时能发出悦耳的哨声,深受人们喜爱。

这些不同地域的风筝各具特色,共同构成了中国风筝文化的丰富内涵。它们不仅在材料选择、制作工艺上有所不同,更在艺术表现和文化象征上体现了各地域的文化特点和审美观念。

风筝的制作工艺与传承

传统风筝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,主要包括选材、扎架、糊面、绘画和安装尾部等环节。优质的风筝需要精选竹材,经过浸泡、晾干、刨削等处理后,制作成坚固而轻巧的骨架。糊面材料从早期的丝绸发展到后来的宣纸,再到现代的复合材料,不断改进以提高风筝的飞行性能。绘画则是风筝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,图案多为吉祥如意的花鸟虫鱼或历史人物,色彩鲜艳,寓意深远。

以潍坊风筝为例,其制作工艺有着严格的传承体系。制作者需要掌握"扎、糊、绘、放"四大技艺,缺一不可。扎,即骨架制作;糊,即裱糊纸面;绘,即彩绘装饰;放,即试飞调整。这四大技艺各有讲究,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学习才能完全掌握。

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,传统风筝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革新。现代的风筝制作已经引入了新材料和新技术,如碳纤维骨架、高强度复合材料等,使风筝的性能得到显著提升。然而,传统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仍然被保留和传承下来,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
风筝的文化价值与现代意义

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工具,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。

风筝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智慧和工艺水平。从最初的木鸢到后来的纸鸢,古人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,掌握了空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,创造出能够稳定飞行的风筝,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。

风筝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。风筝的造型、色彩和装饰图案,融合了绘画、剪纸、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,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和艺术风格。潍坊风筝的"龙"、天津风筝的"凤凰"等传统造型,不仅具有艺术价值,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象征和吉祥寓意。

风筝作为一种民间活动,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。放风筝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,更是一种社交活动,人们通过共同参与这项活动,增进了情感交流,促进了社区的和谐与团结。在古代,风筝还常常用于节庆活动,如清明节放风筝,寓意着放走晦气,迎来好运。

风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价值。2006年,潍坊风筝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标志着国家对这一传统技艺的重视和保护。

作者:

严敬群:作家,客座教授,研究生行业导师,文旅部、农业农村部非遗课程专家,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建设专委会常务委员,微博非遗智库专家,非遗职业化、产业化发展指导师,深耕非遗领域十余年,在《中国文艺报》《中国国家旅游》等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,主编各类图书500多本。

——END——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:13810295118

联系邮箱:

83262379@163.com

敬请访问

非遗老字号网 https://www.zgfeiyi.net

给您分享专业的非遗资讯

(原创稿件,如需转载或引用,请注明作者和出处。)

Copyright © 2022 GXLC网游资讯网-新版本速递_限时活动_礼包兑换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