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历史上看,战争中地利、天时和人和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。依托地形防守,往往是处于劣势一方的必然选择。《三国演义》中,蜀军将领马谡在街亭坚守,是为了保护后勤补给,尽管面对敌军五倍于己的兵力,他依然选择了无水源的南山而非平地扎营,尽管这一决策最终导致蜀军失败,但也反映了当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残酷性。就像塔山战役一样,双方都面临着决定生死的局面。
1948年10月,东野野司在部署攻锦的具体计划时,明确下达了防守塔山的指令:“四纵和十一纵驻守塔山,采取攻势防御消耗敌人。”所谓“攻势防御”,其实就是阵地防御战。林彪反对四纵、十一纵进行我军擅长的运动防御战,因为塔山距离锦州仅二十多公里,根本没有空间展开机动战。
四纵首先到达塔山阵地,江燮元带领他的参谋们亲自前往前线视察,然而当他们到达时,眼前的情景让他们吃了一惊:四周竟是一片开阔平地,没有任何天然屏障,连防御工事都得临时构建。国军炮火一旦猛烈轰炸,守一天都显得非常困难。江燮元很快发现,塔山西边的白台山可以作为主阵地,因其可以俯视整个塔山,并且重型武器的射程可以覆盖战场。
然而,四纵司令吴克华的建议却被第二兵团司令程子华否决。程子华的理由有两点。第一,按锦州守备司令范汉杰的战略,国军肯定会竭尽全力支援锦州,突破塔山防线势在必得。因此,我军的防御策略必须灵活,如果将主阵地设在白台山,一旦局势不利,容易导致无法灵活调整。第二,白台山虽然是塔山的制高点,但其面积狭小,不能为一个纵队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。一旦敌军集中力量围攻,四纵主力就会被困在小高地,无法支援其他阵地。
最终,程子华决定以塔山村为中心建立防线,并将白台山仅作为辅助阵地,留给12师34团。这样的安排虽然意味着四纵会付出巨大的伤亡,但也符合林彪要求的“攻势防御”策略。控制住塔山西部的交通线成为了关键。
塔山的防御工作开始后,程子华根据地形特点,决定采用尖锥型梯次防御布局。这种布局是根据敌人进攻的特点设计的,第一道防线兵力较少,主要任务是拖延敌军的进攻,避免过度集中兵力造成不必要的伤亡。第二道防线兵力增加,敌军进攻时会遭遇更强的火力抵抗。第三道防线,实际上是四纵的精锐部队,他们的任务是在敌我交战时突袭,打乱敌军阵形,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为了增强防御工事,程子华借鉴了抗日战争中的“壁里藏身”战术,将散兵坑巧妙地修筑在墙角,并在关键位置布置机枪阵地。这些工事大大增强了防线的坚固性。然而,面对敌人强大的火力优势,这些工事也只能起到暂时的抵抗作用,最终,这场战斗的胜负将取决于双方的意志力。
10月13日,国民党独立95师加入了战斗,这一天被认为是塔山战役最艰难的时刻。阵地几次易手,第三梯队的士兵们频频发起反攻,但独立95师始终未能稳住阵地。这支在抗日战争中屡次立功的部队,在一天内几乎损失三分之二。与此同时,负责防守白台山的12师第36团成功地击退了敌人的19次进攻,甚至爆发了白刃战,最终稳住了阵地。
塔山的胜利,除了我军出色的防守和高超的战术,还因为敌军指挥体系的混乱。国军在东进兵团的调度上存在严重问题,指挥权几经更迭,导致整体行动迟缓。东进兵团原计划由侯镜如担任司令,但他因个人原因未能及时到达。随后,由于罗奇的插手,指挥权变得更加混乱,最终让四纵赢得了宝贵的时间。
这一切的关键因素,是程子华精确的战术安排和士兵们不屈不挠的斗志。虽然敌军兵力占优势,但由于指挥层的混乱和我军坚决的防守,塔山最终未被攻破。而国民党军的海空军虽然在表面上拥有优势,但在战场上并未起到决定性作用,反而因为指挥系统的混乱,未能发挥应有的威力。
这场战役不仅仅是战争中的一次军事较量,它还凸显了指挥能力和决策的重要性。在冷兵器时代,战场上的决策往往决定了整个战役的走向,而现代战争中,指挥系统的高效与否,更是直接关系到胜负的关键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